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
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,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。全會提出,推動綠色發展,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,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,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,構建生態文明體系,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,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。要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,持續改善環境質量,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,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。
12月15日,2020年鐵路行業科技創新基地正式公布。鐵一院“特殊復雜環境下長大隧道建造技術鐵路行業工程研究中心”、鐵五院“北斗導航裝備與時空信息技術鐵路行業工程研究中心”位列其中。
鐵路行業科技創新基地由國家鐵路局評審并認定,面向鐵路行業重大任務和重點工程建設需要,統籌布局一批工程研究中心,開展前沿引領技術、共性關鍵技術、現代工程技術創新,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工程化、產業化,提供成熟的先進技術、工藝及其技術產品和裝備。
特殊復雜環境下長大隧道建造技術
鐵路行業工程研究中心
鐵一院“特殊復雜環境下長大隧道建造技術鐵路行業工程研究中心”是我國在鐵路行業的首個隧道科技創新基地,也是鐵一院繼“軌道交通工程信息化國家重點實驗室”、“陜西省鐵道及地下交通工程重點實驗室”及“中國鐵建BIM工程實驗室”后又一重量級科研創新平臺。新關角隧道
鐵一院是我國特殊復雜山區鐵路隧道工程,特別是長大深埋隧道工程建造技術的領軍企業。先后設計建成了1700余座隧道,長度超過2000公里,包括世界首條高原凍土鐵路——青藏鐵路風火山隧道、中國運營里程最長的鐵路隧道——青藏鐵路新關角特長隧道、世界首條穿越艱險山脈的高速鐵路——西成高鐵和穿行中國山區“地質博物館”的蘭渝鐵路等一系列鐵路重大隧道工程,承擔川藏鐵路勘察設計及科研攻關工作。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,省部級獎10余項。厚層濕陷性黃土砂井浸水試驗
該工程研究中心立足國家重大交通戰略和鐵路發展需求,結合國家、鐵路科技創新計劃,承擔重大專項和相關重點研發項目課題,開展科研攻關和技術咨詢服務,研究解決特殊復雜環境條件下長大深埋隧道勘察、設計、施工及運維系列重大技術難題;以市場為導向、校企聯合、產學研用相結合,加強隧道科研成果轉化及推廣應用;加強國內外隧道技術合作與交流,服務企業技術發展;培養、凝聚一批創新型隧道技術人才,推進以專家為核心的科研團隊建設,提升我國長大深埋隧道建造技術水平,為我國從“隧道大國”向“隧道強國”邁進奠定堅實的基礎。鄭西高鐵秦東隧道
該研究中心的建成,將為我國復雜環境下長大隧道建造技術研究提供高層次的、開放的研究和交流平臺,是解決深埋長大隧道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、提高隧道設計施工創新能力與運營安全水平的重要途徑,對提高特殊復雜環境下隧道建造技術水平,為國家路網規劃科學決策管理提供技術支撐,是推進中國鐵路“走出去”的迫切需要。
北斗導航裝備與時空信息技術
鐵路行業工程研究中心
鐵五院“北斗導航裝備與時空信息技術鐵路行業工程研究中心”直接服務于中國北斗和中國高鐵,致力于兩張“國家名片”的深度融合應用,在為中國鐵路行業孵化并提供成熟北斗技術、產品和服務的同時,更為兩者攜手參與國際合作,服務“一帶一路”,助力我國自主科技創新再賦新能。北斗裝備研發
該工程研究中心將圍繞鐵路工程建設、裝備制造、運維安全、綜合支撐四大版塊進行技術研究和產品孵化。工程建設領域研究包含智能勘察技術研究、智慧建造技術研究;裝備制造領域研究包含北斗裝備研發、北斗裝備測試認證研究;運維安全領域研究包含智慧運維技術研究、安全預警防護技術研究;綜合支撐領域研究包含基礎設施時空信息云服務技術研究、北斗應用標準研究與制定、知識產權布局與預警研究。鐵五院研究團隊操作云平臺
該工程研究中心將從北斗鐵路終端融合、數據融合、網絡融合三個維度,以北斗融合業務應用和綜合信息服務為手段,為中國北斗牽手中國高鐵,提供更加成熟的技術、產品和服務,助力北斗和高鐵深度融合、創新賦能,形成更為響亮的“國家名片”效應,為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注入“芯”動力。鐵五院北斗大數據中心
該工程研究中心計劃未來3—5年,將在鐵路基礎設施北斗時空大數據應用研究領域,面向鐵路行業綜合支撐方向提供資源聚合與管理、高精度定位與分發、數據挖掘與分析等時空信息基礎服務;面向鐵路建設方向提供基于“北斗精準位置+GIS+BIM”的工程建設全生命周期管理應用系統服務;面向運輸服務領域方向提供集安全監測、工程管理、綜合養護和運行監測等應用為一體的綜合時空信息應用系統服務。